最近有一条新闻,说的是根据外媒一项秘密调查,亚马逊将数百万件无法销售的新商品,倾倒在垃圾填埋场焚烧掉。
新闻一出来,亚马逊就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事实上,在这场销毁风波里,亚马逊充当的只是执行者,真正的决策者,还得是背后的零售商。
结果这消息一传出来,就有不少网友给亚马逊出谋划策,有人说,可以把这些滞销品送给贫困地区的儿童啊;有人则说,干脆直接来一波降价大甩卖。
但实际上,这些个做法,都不如直接销毁掉来得省心、省钱、省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网上流行的两种做法的可操作性:
第一个,大促销。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大数据的加持下,亚马逊能出现大规模的产品滞销,很可能不是价格高的原因。
这意味着,降价不一定能解决滞销问题。
而且就算降价有效,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亚马逊仍然要付出不菲的库存成本。
其次,亚马逊销售的产品数以万计,滞销品降价很可能扰乱整个价格市场。
这该降多少,也是个难题,降得少,于事无补;降得多,容易出现不正当竞争的风险。
此外,线上价格远比线下要透明。大幅降价,很可能引发此前购买同一产品的消费者的不满,影响亚马逊的口碑。
综合考虑下,降价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二个,捐掉。
这个建议听起来很不错,但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首先,还是成本问题。把这些滞销品捐给慈善机构,需要物流、人力成本,谁来承担?
其次,捐物比捐钱要复杂得多。捐钱通用,捐物却不能,更何况是一堆种类繁多的滞销品。
找到真正急需这些东西的人,也是一个难题。
而且,对于亚马逊这种大企业来说,做慈善可不是小事,要负责的。
要是捐出去的滞销品出现质量问题,好事就成了坏事。
因此,捐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而亚马逊呢,给出了第三种选择:也就是每销毁一件商品,只需要交0.2美元。
在前两种选择的成本甚至超过了产品自身的价格时,如果你是零售商,你会如何选择?
销毁看似无情,实则是无奈之举。
而大部分的滞销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罪魁祸首”——成本把控。
我们都知道,每个企业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但是就目前,成本管理这件事,还是得不到很多中小企业的重视,容易走极端路线。
要不就处处抠门,克扣员工福利,要不就大手大脚,好像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企业最理想的状态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们要做的是,把控要点,以点带面,经营好企业成本,让公司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
那么,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企业控制好成本呢?
跟大家分享两个观点。
首先,企业一定要具备“舍弃”思维,来抛弃掉一些会影响企业发展的东西。
在禀赋效应的影响下,我们在扔掉一样东西的时候,经常会想,哎呀,这东西是我那时候花了多少多少钱买的,扔掉多可惜啊。
哎呀,这东西陪我好多年了,虽然用起来没以前那么好,但扔掉了多可惜啊...
但经营企业,并不是只靠感情用事就能成功的事。
寻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最基本的价值观和经营逻辑。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无论什么手段,只要合乎法律就无可厚非。
扔掉对企业发展毫无帮助,甚至会产生巨额成本的东西,对企业的现金流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
就拿亚马逊来说,留着这些产品所带来的损失,远远要比销毁了大,那我干嘛还要留着?
其次,企业要学会“转移成本”这个概念。
转移成本可不是说你要把锅甩到别人身上,它更像是“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你的成本,很有可能是别人的收入;你的费用,很有可能是别人的财富。
我去美国旅游的时候,就看见有些人家门口,摆着老旧的沙发、钢琴,上面会放一张写着“free”的纸条,意思是,尽管拿走,不用钱。
为什么美国人要这么做?
因为把旧沙发旧钢琴运去堆填区要花的钱,完全可以买一个新的,我为什么还要自己出钱扔呢?直接放门口让别人拿走不就行了?
而对于拿走了旧物件的人来说,他出了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样一来二去,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
总的来说,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做老板一定要懂财务。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要想经营好一家企业,不单要具备如何研发产品如何扩张这样的雄心壮志,还有小到如何采购办公用品这样的日常琐事。
哪怕只是小到一支铅笔的采购,一样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