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老友见面,几个月不见,好家伙,变化不小啊,不仅红光满面,还健硕了不少。问了下原因,才知道他已经坚持健身一个月了。奇怪的是,以往这位老兄可是出了名的“懒虫”,不喜欢运动,就算有人陪练也坚持不下来。
那现在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了呢?
原来他和几个朋友约定好了,每个人先拿出3000块放在公共奖金池里,只要你每去一次健身房,就可以从奖金池里拿走100块。假如你率先去够30次,那么你就能全数拿回自己的钱,而只要超过30次,就可以去拿别人的钱了;反过来,如果你没去够次数,那你的钱就归别人了。其实,这就是“对赌”。它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真的治懒,而在于剖析了人性。它满足的是人们以小博大的心理,但又区别于赌博,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行动。
▲商场上总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对赌画面
我们知道,一切商业,最后也都是与人有关,本质上,大部分的商业逻辑都暗藏人性。
比如,美图秀秀软件就是为了满足你在社交圈秀美美自拍的虚荣心;直播平台和匿名社交满足的是人的窥探欲。回过头,我们来剖析“对赌游戏”,你会发现这压根就是一激励机制!
- 1.当我们掏出一笔钱时,其实就等于付出了一笔“沉没成本”,如果不去,钱就没了,这对于“去”起到了正面的激励作用。
- 2.当我们拿到了奖金,收回了一部分本金,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损失的心痛往往比收获的喜悦更让人深刻。
- 3.给对赌赋予正面积极的意义,我健身不仅是为了金钱,更是为了身体健康。
你看,这样综合分析下来,“对赌”游戏的“赢面”很大,激励效果也很显著。那么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我们又该如何玩?
第一招,学会与新用户对赌。
现在很多企业懂得用社群圈养用户,但遗憾的是,往往只是把用户“圈”起来,并没有“养”起来。要知道“养”好用户才能最终促进消费。而养好用户的前提就是让社群保持活跃,这就需要去挖掘潜在用户痒点,比如卖运动产品的可以针对“想锻炼身体但又坚持不下来的人”去建立社群。
接下来,先帮助这群人培养运动习惯,让每个人拿出一笔钱作为跑步奖金,坚持每天跑步打卡就能拿回本金,少跑几天就要扣除几天的奖金,最后再由坚持下来的人平分这笔罚款。实际上,这里赌的是用户坚持的决心。
第二招,与用户对赌。
将用户培养成会员,需要“放长线钓大鱼”。
第一种方法,利用可退的服务费吸引会员,赌人的惰性和物流的时间。
新世相图书馆就曾经推出活动,只要交129元服务费就能成为其一个月的会员,在这期间,新世相寄出一本书,会员读完书后寄回,就能收到第二本书,以此类推,一个月最多收到4本书。如果读者能在1个月结束时寄回第四本,那服务费退回。估计大多数人冲着免费看4本书去的,但最终没几个能免费看。
第二种方法,利用可退的年费,赌人的占便宜心理。
有个健身房的做法就很聪明,她要求会员要一次性交年费5000,倘若这一年内来够300次,那健身房把5000块还你,但来少一次,不好意思要扣掉50块;倘若你只来200次,那5000块没收了。听上去好像挺划算的,多运动还能多赚钱。所以第一,赌的是用户来不来。那万一大家都来够300次,岂不是要亏死;第二,赌的是用户消费其他课程,只要圈住用户时间,那延续消费自然不在话下。
四、与员工对赌。
现实中,就有不少企业选择利用对赌的方式激励员工勇创佳绩。当然,首先需要企业赢得利润的同时舍得让员工分杯羹;
其次,在“对赌”金额的设定上,员工创造的利润越大,获得公司“对赌”的金额也要越大;最后,到了限定期限时,双方一定要愿“赌”服输。这种对赌的模式实际上是在鼓励员工多劳多得,同时将自己的切身利益与公司收益捆绑,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赢。
▲海尔制定的对赌激励机制
当然,你要注意两点,要不然激励反而会被员工认为是压榨:
第一,要根据员工个人意愿进行对赌,否则就失去意义;如果愿意接受对赌,要设置他们可接受的对赌金额以及期限。
第二,要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是员工应得的,比如承诺的福利和工资、职权;而激励因素是员工意外获得的,比如奖金和奖品。无疑,对赌的“押金”必须是多出来的奖金和奖品。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对赌”实质上赌的不是钱,而是人性,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博弈,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较量,更是一种值得业内借鉴的销售管理手段。当然,也需要你们各自发散思维去构建更完善更适合你企业的“对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