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上海出差,发现上海的街头出现了无人便利店。它大概有十几平米的面积,和传统便利店不同的是,门是锁着的,要想购物你得先用APP扫码才能把门打开,等你走到店内之后,门会自动锁上。不过因为省去了服务员的人工成本,这家店的商品价格要比一般的优惠20%-30%。比如同样的薯片在一般便利店要7块钱,但这个无人便利店只卖5块钱。
当然,最最最关键的是,店里的每一件商品都有用来结账收款的RFID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标签),你可以直接通过APP、支付宝或者微信就能扫码完成付款。除此之外,这家企业还高调宣称,以后无人便利店内会有人脸识别技术、动作识别防盗系统、动态货架、自动结算系统和智能商品识别等各种黑科技。虽然暂时想象不出那是怎样一番场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智能化了。
以后可能就像马云预想中的“无人咖啡馆”一样,刷一次手机淘宝进到咖啡馆后,全程再也不用掏手机,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咖啡馆的人工智能会默默帮你记账,等你离开咖啡馆时,支付宝就自动帮你扣款了。
▲无人便利店
你会发现,小到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大到无人驾驶汽车、无人便利店,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身边已经充斥了五花八门的智能产品。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智能商业已经成了未来商业中一个很重要的竞争标准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智能商业和大数据是分不开的,它可以随时获取、记录用户的动态。
就像前段时间的顺丰与菜鸟之争,他们争着抢着要的无非是背后的用户订单数据信息,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更好地通过海量数据精准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购买能力和行为,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消费潜力,进而俘获更多用户的心。可以说,智能商业打开了一个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而且未来商业的决策也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
那么随着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相信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走向智能化。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为大家梳理一下,希望你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企业智能化发展的思路。
首先,是产品的智能化。
这一点,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就拿前几天爆出来的京东智能冰箱来说,作为一个冰箱,它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制冷保鲜了。智能冰箱就像一个连接器,一方面连着用户,让用户随时了解冰箱内食物的保质保鲜状态和数量,在鸡蛋要吃完的时候提醒用户购买,在食物快要过期的时候提醒用户赶紧食用。
对于那些有选择困难症的小年轻来说,智能冰箱还能根据自己有的食物给主人推荐营养健康的食谱,要是它还会做饭估计就更完美了。另一方面,智能冰箱连接着企业,随时把这些用户数据回传到数据中心,企业就可以根据数据有效地整合超市、营养师等服务,精准高效地为家庭服务。
▲智能冰箱提醒用户食品保鲜度
也就是说,只要用户持续使用这样的智能产品就意味着数据的持续输出,这时候产品的使用就变成了价值创造和数据获取的开始。就像我们很多人都在使用的今日头条一样,它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就超过很多互联网门户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智能引擎的精准推送。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征、内容浏览轨迹以及环境特征来匹配用户可能最感兴趣的内容及信息流广告。所以我们打开“今日头条”后,每个人看到的推荐信息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你用得越多,今日头条懂你越多,知道你喜欢什么。再比如很多年轻人都离不开的淘宝,也是这个逻辑。
有了这些智能化的产品后,企业就可以通过设备的互联网数据监测、分析,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效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了。比如传统的工业巨头通用电气公司GE,它以前是制造涡轮机、飞机引擎、火车头等产品的,但是现在它把这些产品变成了智能化的,自己也升级成了一个智能服务的平台。
以飞机的发动机为例,发动机上有各种传感器,他们会收集发动机在空中飞行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传到地面后,智能软件一分析,就可以精确地监测发动机运行状况、预测故障等,还可以提示进行预先维修,来保障飞行的安全性以及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数据显示,GE通过这项服务,一年就帮助运营了145架飞机、单月执行了1.6万个航次的意大利航空节约了1500万美元的燃油成本,实现了客户的价值最大化。
▲GE的Predix平台是准为工业数据和分析的云服务
其实说到底,在智能时代,企业已经不再是固守在某一行业中的固定玩家了,很大程度上我们变成了一个连接器,连接着许多不同行业的资源和数据。通过智能化的产品我们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用户数据,再通过智能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当然,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要摸索出自己的模式,我们无法一步到位,但可以逐步提升企业各个方面的水平,向着智能化这个大趋势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