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电商发展速度和规模是远远比不上中国的。倒不是因为他们的线上技术有多落后,而是因为他们的线下产品和服务做得太好了!很多人就不愿意再上网了。比如7-11这个连锁便利店品牌,如果说我们中国有万能的淘宝,那日本就有万能的7-11。怎么个万能法呢?
·跟其他便利店一样,7-11主要也是卖日常生活用品,不过它品类繁多,不到100平米的便利店,竟能提供3000多种商品。
·除了常规商品外,7-11会卖很多熟食,像什么快餐、饭团、关东煮、咖啡,7-11都开了便利店之先河;
·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它的服务,从水电费缴纳,到购买电影票、飞机票、景区门票;再到复印打印、考试报名、代买保险、寄送快递,甚至是照看小孩、进行ATM取款,7-11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试想一下,如果我家楼下有这样一个万能的便利店,干嘛还要天天上网呢?
▲提供3000多种商品的7-11
很多人都会去研究7-11的运营模式,比如把它的成功归结于完善的供应链、超强的单品管控能力、亲切的服务、数据驱动运营等等。也有很多人想要模仿7-11,却很难成功,我想,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式和工具,更重要的在于“经营理念”,具体是什么呢?暂时卖个关子,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关于日本7-11创始人铃木敏文的,他写过一本叫做《零售的哲学》的书籍,我读了之后,非常有感触。
第一件事情是“卖面包”。1974年日本刚引进7-11的时候,日本面包商是不在正月假期里头生产面包的,因为要保证员工新年休假。可是铃木敏文想着:顾客吃面包可不分什么时候,有没有办法365天每天都为顾客提供新鲜面包呢?当时7-11也没什么影响力,铃木敏文只能一家一家、反复地去找面包生产商,跟他们谈理想、谈初心、谈服务,最后终于有一家面包商松口了。
第二个事情是设立ATM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7-11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很多顾客都希望便利店能有ATM机,在他们买一般生活用品的同时,也能方便的取款。于是铃木敏文就决定推进这个计划。
最初他打算跟金融机构合作,但因为手续费问题双方没谈妥。铃木敏文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去申请银行牌照。从商业决策的角度来看,这家伙是要疯了,哪有便利店跑去开银行的,当时无论是外部金融圈,还是内部管理层,都清一色地强烈反对和批判。但铃木敏文还是一直坚持,他说服团队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只有成立银行,才能帮助顾客解决急用现金的需求,真正体现“便利”。
▲日本7-11内的ATM
铃木敏文的前半生挺平淡的,大学学的经济学(跟我一样),毕业后从事杂志出版行业,30岁时阴差阳错进入零售业,从行政人事开始做起,但一直到40岁,都没有什么销售和采购的经验。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创造了零售业的奇迹——在日本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7-11仍然保持了连续4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万多家店,成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集团。铃木敏文自己总结了原因,他说:
我之所以能成为大型流通企业的经营者,正是因为我时刻保持着消费者的心理,“站在顾客立场思考”的缘故。是的,通过前面的两个故事,我们也会发现:每天卖面包是为了顾客的便利,成立银行设ATM也是为了顾客的便利。这就是铃木敏文运营7-11的经营理念——坚持去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用户需求在哪里,产品和服务就在哪里。
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绝非易事。因为它很麻烦,意味着你可能要承受来自公司内外部的压力,也可能要面临短期利益的损失。但往往这些最麻烦的事情,才是最正确的事情。而那些一心找寻捷径、想要快速获利的事情,看起来很轻松,却是“不正确的事情”。比如我们会去批判百度为了医疗广告收入而放任虚假广告、BOSS直聘为了获取大量用户数据而无需审核招聘信息。
我想:经营企业绝对不能只有得失,而没有对错。有些成本是我们不得不投入的,有些利益也是我们必须要放弃的。除了7-11,我还能再想到一个例子,那就是台湾的“诚品书店”。从传统售卖式书店,到体验式书店,诚品用了漫长的十几年,它经历过亏损,饱受商业上的质疑,但唯一不变的是它在用户心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前阵子“诚品之父”吴清友去世,无数网友自发缅怀,这是多少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家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荣誉。铃木敏文和吴清友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有“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理念,更有坚信这个理念的决心。也正是这样的决心,成就了他们,以及他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