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活到100岁,你能确定现在的决定对得起未来的日子吗?当我向我身边的朋友问这个问题时,大多数的人回答“不确定”,少部分人很笃定地说“能”,而还有更多人给了我意料之外的第三种答案——我不可能活到100岁,所以这个问题不考虑。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反应?
大概有两个原因:
· 一来在过去,人活到长命百岁不是件易事;
· 二来,在我们的印象里,人变老,似乎不是件好事,因为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在衰退。
但事实上,未来,随着人类基因科技的发展,对出生缺陷的预防能力以及对肿瘤基因的治愈能力会越来越强,人类的寿命也将越来越长。要知道,有研究已表明,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人均可预期寿命就已经翻了一番。
▲自1990-2015年的25年里,人均寿命平均增长了15%左右
今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6岁,按照大部分人所定义的人生,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前22年,用来读书;
· 第二阶段,22岁到60岁这38年,是工作奋斗期;
· 第三阶段,60岁到76岁这16年,退休养老了。
听上去似乎也挺合理,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说不定退休那16年还得忙活着带孙子。但如果未来不一定是60岁退休呢?倘若以后我们的寿命变成100岁,你确定工作38年能养活40年后的自己?
我想没人能打保票,毕竟这个时代进步太快了。要知道在英国,40%的创业者超过50岁,而70岁以上仍在工作的人中就有60%自主创业。而更不乐观的是,我们的大脑的使用寿命可能跟不上身体寿命的增长,也就是说,在身体不行之前,大脑就可能先挂掉。在美国,那些知识型专业的退休老人们为了不让自己落伍,都会兼职打零工。
▲日本原本该退休的飞行员还在开飞机
所以未来,你得把你的人生从三段式升级为多段式。简单点说,就是读书、工作、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在这其中,是否拥有以下三种资产就显得很重要。
第一,生产性资产,也就是你的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人类生命周期越来越长,另一方面知识迭代在加速,随之产业变革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做企业的,也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将越来越短。所以,你要做的第一点便是自我革新,主动拥抱新事物,活到老学到老,甚至回炉深造、跨界。只有你的思维跟上时代,你的产品才有可能被持续“垂怜”。
▲产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第二,生命力资产,也就是你的社会关系以及精神力量。
在多段式人生当中,人生势必会充满变化。要想让自己不退化,并为了更好地应对它,我们要把时间更多地投入给生命力资产,比如社交圈,积极地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丰富精神世界。
其一是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有研究就表明,对于事物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始终让自己处于求知状态中,可以让人的思考和认知能力不退化。
其二是学会跨年龄交流。
跟不同阶段的年轻人一起交流,涨见识是其次,学会他们的沟通语言,融入其中才是重点,也就是你的思考方式、语言结构永远是与时俱进的。因为思想越年轻,越能探索出新的生活动力。有人就专门研究了全世界最长寿的地方——日本冲绳,就发现冲绳人除了生活习惯好,喜欢参加社会团体之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生活态度,就是从来不退休。坚持工作就是他们的生活动力。
第三,转型资产,也就是我们应对变化的能力。
怎么应变呢?拿企业来打个比方,企业同样有生命周期,它也分三个阶段:创业期,成熟期,转型期。当然转型成功就有机会重新进入创业期和成熟期。对应人的一生,创业期就是出生,成熟期就是学习成长,问题就出在转型期,因为世界巨变,你却老化。咋办呢?
学学海尔,当初海尔可是年收入2000亿的商业帝国,但面对时代更新迭代的速度也恐慌不已,最终干了一件事——“生儿育女”。它把机构分成平台、小微、创客三层。海尔是平台,生下的2000多个儿女是小微,员工是创客。然后教这些“儿女”生存之道,给资源给支持,让儿女各自去历练,生生死死,能延续下来的就是海尔最优的基因。
▲海尔自造创客平台,应对时代变化
回到人本身,并非要我们也学海尔“养儿防老”,而是要像海尔一样在年轻群体中寻找更灵活的,能适应变化的基因,然后保存下来,为自己、为下一代延续基因。
过去,因为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总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该上学就上学,该工作就工作,该退休就退休。而现在,先进的基因技术让我们预知未来可能更长寿,这正好给了我们更多时间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又该如何规划。未来,变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自己的长寿毫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