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说消费升级是过去几年的热词,那么如果我们总结一下,2018应该是“消费降级”了。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这些年大众的消费观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过去,多数人崇尚消费升级,大概体现在以下三点:
· 在收入越来越高的今天,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
· 在物质越丰富的今天,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
· 在产品同质化越发严重的今天,企业的态度和个性越来越被看重。
所以,大多数人会为了提高效率、提高体验、提升品味愿意花更多的钱去满足自我。
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升级自身,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包装”得看上去更贵、更时尚、更符合大众的品味。
2
但是现在,你会发现越来越多人并不吃这一套了,反而开始不重视品牌和过度的质量,也不在乎高效与否,更多的是追求物美价廉,其实从趋势来说,是一种反消费升级的趋势。
就像同样一件产品,如果在无印良品买要500块,名创优品只要300块,大概我就会选择到名创优品去买;而同样的价格,我宁可在去中间商的网易严选用一分钱买一分货,也不会选择牌子货。
简而言之,只要产品质量差距不大,能买便宜的,就别买贵的。
拼多多之所以能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有机会让淘宝开始惊恐,靠的就是瞄准这一群“消费降级”的用户。
他们的潜力有多大呢?虽说拼多多的月活9980万,还不及淘宝4.48亿的四分之一,但淘宝销量上涨乏力的时候,拼多多的增长却越来越高,逼得淘宝也推出了“淘宝特价版”来争抢“消费降级”的趋势。
很多人以为这样一群用户,大概是来自于三四线城市,但极光大数据却显示,拼多多用户中有35%恰恰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也就是说,这些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并不是因为穷消费不起,而是有意识地偏向实用性更高的产品。
▲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丨拼多多(左)和京东用户(右)城市分布
3
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重新回到卖便宜货的老路,跟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消费升级唱反调。
我们要弄明白很关键的一点,消费降级趋势不是消费升级的对立面,而是消费升级达到一定程度后降级,因为我们对价格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更高要求就在于,今天的降级不只指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更是对价格合理性的回归。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两点。
第一,来自社会背景的变化。
曾经的高消费一族,60后、70后在经过2000年到2010年一波的高消费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更加理性。
80、90后们,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房奴、孩奴,在教育、医疗又无法实现紧缩得情况下,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第二,来自于用户的心态降级。
近些年来,“宅”、“丧”、“佛系”等一些消极的社会心态开始走入大众视线并逐渐被认可,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在经历收入飙升和物质极度丰富之后,欲望降低了,觉得够用、好用就ok,更关键的是,不会对名牌趋之若鹜。
总而言之,心态降级,降的是品牌的标识,提升的是消费心态和消费理念。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丨消费降级是消费回归到产品本身,一系列新的消费趋势开始出现
4
所以你能看到这几年,有不少自我降级的品牌迅速崛起。
· 比如,之前讲到的让淘宝都恐慌的拼多多;
· 不到三年时间就开出近2000家店,年销售规模近100亿的名创优品;
· 打着“好的生活,没那么贵”的网易严选实际上瓜分了大批品牌的市场……
细细研究,它们干的事其实也不难,首先是去品牌化,其次是提倡好的生活,最后才是不贵的价位。
放眼望去,学得快的企业也不少,这两年重庆小面和黄焖鸡米饭就凭借着物美价廉,发展迅猛,反而是那些追求消费升级的高端餐饮企业开始举步维艰,面临关店潮,比如俏江南也被迫卖起了35块的午餐盒饭。
5
那么当消费降级的趋势开始领跑市场,那些还沉浸在消费升级困境中的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第一步,实施降维攻击。
首先是在价格上降维。小米我们都很熟悉,他们做降维攻击就做得很溜。先做性价比超高的手机,圈养庞大用户群之后,再通过小米之家发布了100多个品类。
你看,人家多精,明明对标是苹果,却选择自降格调,迎合用户。
另一个是在产品上降维。当用户发出降级需求时,也就意味着企业要把更多精力集中在产品实用性上。
很多企业总以为做产品越功能全面越能卖个好价钱。但其实用户在购买时,往往更倾向于某个很突出的产品功能,而不是面面俱到的产品,因为实用性不强。
所以消费降级阶段,更需要企业学会做减法,去把产品做精、做细、做专。
▲小米生态链,先圈养用户,再通过其他各类商品来挣大钱
6
第二步,理智地把更多目光转向精神消费。
也就是说,企业要学会给用户买你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一个富丽堂皇的理由。
· 就像江小白会告诉它的用户说“喝年轻人的酒,交到真朋友”,让大伙不必因为喝不起茅台而自卑;
· 再比如像台湾全联超市一样告诉用户,来全联买菜,不是因为穷,而是要把省下的钱拿去追梦。
总之,你要告诉用户,你不卖贵的,但你卖的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