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暴来临前夕,总会带来一些风吹草动。
就在过去的四月,就不断有社交电商平台融资、IPO的消息传出:先是以拼团模式起家的行业现象级产品——拼多多完成30亿美金的新一轮融资;再是社交电商服务商有赞正式完成在香港借壳上市;接着以分销模式为主的社交电商平台云集获得1.2亿美元B轮融资。
而这些融资企业背后的金主除了红杉资本、鼎晖投资等知名机构之外,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社交大佬”腾讯。
我们知道,早些年阿里就对社交电商垂涎三尺,但最终因为基因不匹配不得已放弃。
但本身就有社交基因的腾讯却一直对电商不死心,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腾讯试水了不少领域,甚至启动了“流量+资本”的开放合作模式。
2
事实证明,社交与电商的融合正趋于成熟。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在微信的生态里,拼多多以廉价商品拼团的形式切中了大量传统非网购型用户;另一方面,云集又以中心化品质供应链助力店主进行熟人推荐式销售,切中了网购用户的隐性消费需求。
这正是社交电商的前景所在:过去,是以阿里为代表的品牌型流量为主导,商家只能通过一个平台打造自己的流量中心来销售自家产品,只能靠用户有了特定需求后,才主动搜索找到商家产品。
但是,现在社交流量更能主动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甚至能通过社交了解用户在某些特定场景的需求,从而去激发用户的非主动型消费,也就是没有想过但也会去买。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同于过去以流量带来用户,社交电商做到了以用户带来用户。
就像拼多多、云集,包括早期的社交电商玩家小红书,就是依靠用户“口口相传”形成了“裂变式”传播,以极低的成本带动新用户增长。
▲社交电商通过裂变式传播,以极低的成本带动用户增长
3
听到这,你可能会疑惑,既然社交流量具备如此多的好处和优势,为什么社交电商直到现在才具备风口的属性呢?
其实,早期涉水社交电商的企业不少,比如口袋购物电商公司2014年孵化的微店,当时腾讯为了抗衡阿里,也投入巨额资金扶持微店。
遗憾的是,微店在初期实现倍数级的增长之后,就快速开始停滞,甚至倒退。而过去的某些社交平台像美丽说、蘑菇街也只能在小群体里玩来玩去。
很大原因是,当时业界普遍只把社交当成一种引流方式,无法做到体量化的突破,只不过通过社交提高产品曝光率,而没有真正实现社交电商化。
其次,社交电商兴起早期还处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电商的整个供应链环节以及社交媒体技术还不是很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购买选择知名度较高、人群集中的有品牌实力的平台,就像淘宝、京东。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下整个电商的消费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电商大平台的流量红利正在消失,各大平台的用户增长和品类增长都到了瓶颈期,甚至有些开始出现了负增长。
这就迫使所有商家必须去探索更精准的流量池,主动挖掘消费者更多的隐形需求。
而逐渐成形的社交电商模式把整个交易环节的视角,从以卖方为中心转移到了以买方为中心,正好为商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另外,社交电商更注重用户、产品、内容,这点非常适合如今用户的购物习惯。
▲图来源易观智库:社交和电商相互融合,使得社交价值得到了延伸
4
那么如今社交电商的前景究竟有多好呢?给大家看一个数据:
在《2018中国社交电商消费升级白皮书》中就指出,预估到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商户规模将达2400万,总体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存在的情况下,社交流量红利依旧能促使中国市场产生下一个新的巨头。
那么,面对这个万亿市场,我们中小企业又如何从中分一杯羹?我想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突破。
第一,调整营销方向,开始加大布局社交市场的力度。
很多企业过去的品牌营销多是自主自发、自上而下的传播。
但是在唯品会和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新一代的95后消费群体,更热衷于“种草式”的点对点传播,消费决策更容易受其他群体领袖意见的影响。
也就是说,新一代消费群体购物习惯,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以及品牌营销方式,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
第二,从现有社交电商各大玩法,探索最适合自家企业的社交电商模式。
就目前而言,有六种主要模式:
第一,以云集、环球捕手、贝店等为代表的B2B2C类平台分销模式;
第二,以拼多多、淘宝特价版、京东拼购等为代表的平台“拼团”模式;
第三,以小红书、美丽说、蘑菇街等为代表的“平台+达人分享“模式;
第四,以有赞、点点客、微盟等为代表的服务商类工具模式;
第五,以什么值得买为代表的内容导购类平台模式;
最后是传统微商代理模式。
▲未来中国移动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方向
5
我在想,当我们了解社交电商的奥秘,尝到社交流量的甜头,才会更加明白,未来,无论是自给自足的社交电商,还是“社交+平台”模式,彼此之间的竞争其实不一定是同品类之类的竞争,而是同一个社交链之间的竞争。
为什么呢?
因为拥有社交链,用户自然会围着你转,这就促使你要在产品、服务上更全面地满足用户。
无门槛的社交时代,每一个企业都触手可及无数个隐藏着消费需求的场景,而机会属于能嗅到社交电商机遇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