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位,还记得5年前那场轰动商界的“10亿赌局”吗?
当时,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现场,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的小米CEO雷军向董明珠立下战书: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
董小姐是制造业的扛把子,自然不会小家子气,当场就反驳:要赌就赌十个亿。
就这样,十亿赌局开启,董小姐和雷布斯的一举一动开始备受外界关注。而转眼间,5年之约即将到来,关于谁胜谁负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
▲5年前轰动商界的“10亿赌局”
2
就在前两天(12月2日),董小姐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期间接受采访,就表示:跟雷军的赌局已经基本胜出。
我想,她的依据大概来自于两点:
第一,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格力高于小米。
据悉,格力电器营收达1487亿元,同比增长34.11%,净利润达211亿元,同比增长36.59%;而小米营收达1305亿元,同比增长64.1%,毛利润为165亿元,同比增长43.6%,经调整利润为67亿元,同比增长39.3%。
也就是说小米距离2000亿营收还差695亿,按照小米的增长速度,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逆袭是有难度的。而格力就不一样了,董明珠已经直接放话:格力2018年的营收预期可以达到2000亿元。
第二,格力净利润高于小米。
根据今年上半年两家公司发布的财报来看,格力电器净利润128.06亿元,格力集团在成本控制方面占优,小米净利润则仅有38.16亿元。
显然,从净利润来看,小米与格力还相差甚远。
3
虽说董明珠有十足的把握,但依旧有人坚定站在雷军这边。依据也有两点:
第一,小米市值目前已超格力。
截止11月8日收市,今年上市的小米市值已经达到了2672.6亿人民币,超过了格力2304亿人民币的市值。
第二,小米的营收增速远超格力。
小米这5年的发展可谓励志,2013年那会,小米销售额只有265.83亿元,格力呢,已经达到1200.43亿,只相当于格力的22%;但到了2015年,小米营收已经相当于格力的68%,2017年,已经相当于格力的77%,而到今年,格力和小米的营收估计已经相差无几。
所以,从增速的趋势来看,格力稳中有升,但小米爆发力惊人,可以说是超越格力的。
▲小米格力营收对比(截止2018年上半年)
4
其实,如果从数据层面来看,双方难分伯仲。这点很早以前董明珠就提过:其实与雷军的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格力是做实体经济的,而小米是做互联网的,属于轻资产。这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确实,一个是互联网模式新兴企业,另一个是传统的制造业厂商,这本质就是两大产业模式的比拼。
所以,我们与其依据他们赚钱的数据去分高下,还不如去评估他们长远的赚钱能力。
那么,如何去评估呢?从两方面。
5
第一,从战略层面来看,两家都是围绕各自的核心主业务,实行多元化发展,但发展情况却不同。
先说格力,打的是全产业链,开赌以来,格力先后布局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等板块,进入了手机、汽车、芯片等领域,更试图通过智能装备等产业向医疗、食品行业扩张。
但是这条多元化的路走得并不顺畅,一来格力出身传统实体行业,业务结构稳定,不冒进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格力多元化的进展;
二来,手机业务也一直未见起色。
要知道,手机是最有潜力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枢的产品之一,格力的手机业务被搁浅,也就意味着全产业链少了一个很重要链接产品。
反观小米,同样发展生态链,虽然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停滞状态,但却成功将客单价更高的大家电发展成为小米营收增长的“利器”,比如小米电视就曾连续3个月做到了中国市场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小米还推出了米家互联网空调,直接正面pk格力。
6
正如雷军所说,小米本质上已经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它的模式是用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笼络用户、留住用户,再从海量用户中获取互联网服务收入。
所以我们能看到它的整体营收是趋于多元化的。拿201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手机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67.5%,IoT与生活消费品销售收入占比22.7%,另外互联网服务收入72亿,占比9%。
而格力的主要营收就不太理想,依旧取决于空调业务。格力电器2018年半年度报告就显示,2018年上半年,空调业务占格力总营收比重依然超过80%,而被寄予厚望的智能装备业务占比却下滑到0.3%。
所以从小米和格力的营收结构来看,小米的“含金量”更高,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可以说,小米更有可能赢在未来,在不久的将来。
▲小米(上)和格力(下)各业务营收占比
7
说到底,我认为无论是格力还是小米都是这场赌局的赢家。因为最后无论是规模、营销、创新,还是营收,两家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这还得感谢在互联网和制造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个敢于积极拥抱互联网,甚至致力于成为网红的董小姐;另一个敢于自我捆绑制造业,布局小米生态链。
我想,这场赌局最宝贵的是:这两家企业都给我们做了榜样,告诉我们互联网势能和传统产业运作相融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