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的话题,从去年讨论到今年,依旧没有结论。
最近跟几个老友一起吃饭,在餐桌上,也从吃物聊到了消费。
有个老友拿拼多多当案例,论证消费正在降级。
另一位老友呢,指着餐桌上放着的iPhone XS和我的华为Mate20说,说消费正在升级。
最后争执不下,问我的意见。要我说,这两人说的都对。
▲消费究竟是升级了?还是降级了?
比如我们看拼多多,才用了三年拼杀,就从阿里淘宝系和腾讯京东系的重围中,抢滩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你打开APP之后完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世界”。
满屏是“秒杀”“清仓”“特卖”等字眼,商品的价格低到令人不敢相信——几毛钱一双袜子,几十元的毛衣,几毛钱一只牙刷,销量也高到得令人不敢相信,很多都是已拼10万+件。
再说回单价一年比一年高的苹果手机和华为手机,即便一部上万块,也有大批人追崇和购买。这也正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啊。
2
确实,从单个角度来看,说消费升级也对,说降级也对。但是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在国家统计局按月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明细项及同比数据中,2018年1-11月,只有3月的增速达到10.1%,其他月份的增速都低于10%,11月下滑到8.1%。
▲2017-20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7年及之前年份里,月度同比数据基本维持在10%以上。其中,汽车、手机、烟酒、文化用品等明细项的增速下降明显,甚至是负数,而食品和日用品等基本需求项目增速仍然维持在10%以上。
所以,你看,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小范围调查就可以看出,使用“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的说法无法准确解释当下的消费现象。
那更加准确的说法是什么?应该是,在消费需求增速下降前提下的消费分层。
3
现在,我们透过“消费”看“生产”。其实,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早就把“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研究透了,他说“生产就是消费……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也就是说,“消费”和“生产”好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政府和研究机构比较关注“消费”,按月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我们做企业的,应该透过“消费”,关注“生产”。
比如我们每天都吃的午餐,在政府、研究机构和消费者看来,午餐就是消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商家眼里,午餐就是生产,而且我们可以提供更好吃的午餐。
4
既然消费出现了分层,那企业的生产应该怎么应对呢?
“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消费”和“生产”都是重要的社会活动。不同于“消费分层”,“生产分层”可指的是把市场上同一种商品按价格、质量、性能等属性或多个属性组合,从高端到低端排列顺序,划分几个层次。
以白酒行业为例,它的生产分层相对明显,茅台牢牢占据顶层,后面是五粮液、水井坊、泸州老窖等,再后面是一些区域性品牌。
我们做企业,比较熟悉所处行业,也容易划分本行业的生产层次,找到自家产品在行业的生产分层中的相对位置。
划分“生产分层”,可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两点好处。一是可以清楚自家企业的在本行业所处的层次。知其位置,才能明其所为。二是可以准确找到真正的竞争者。
就像两个人走路时遇到一只老虎,尽管你没有老虎跑得快,但只要比另外一个人跑得快一点点,就可以摆脱老虎。很多时候,企业竞争之道亦是如此。
5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消费需求增速下滑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会趋于谨慎和理性。因此,建议企业家制订市场、生产、产品等方面的决策时,思考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学习头部产品,优于同层产品。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如,白酒行业,茅台是头部产品,但在多数区域市场,都存在着一两个本地品牌,河北的老白干,东北三省的老村长,河南的宋河等,而这些产品的制订市场策略时,更多关注同层次品牌,而不是向茅台看齐。
更何况,与头部产品竞争,会产生较多费用,而与同层次产品竞争的费用相对可控。
第二条原则,以价值为导向,提升产品性价比。
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性价比,越来越关注好产品,而不是贵产品。在这方面,网易严选成功抓住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
网易严选找到许多为大品牌进行贴牌的生产商,邀请他们在严选平台销售“无牌”,但同质产品。这既避免了产品因过度包装、过度设计等行为带来的成本,又为供应商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
▲网易严选,销售高性价比产品的平台
难能可贵的是,网易严选和物流公司合作,承诺30天无理由退换货及退换货免费上门取件服务,这项服务消除了消费者在退换货方面的后顾之忧。
简单点说就是,网易严选联手供应商共同打造了一个值得依赖的消费环境,以“追求生活品质,又注重性价比的年轻女性”为主力消费人群。
因此,如果我们把淘宝、天猫、京东、当当、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就服务这项属性,排列电商的生产层次,网易严选居于领先位置。
6
第三条原则,优先提升收入,其次控制成本。
在企业家脑袋里,收入和成本是两个极度敏感,又经常反复使用的词语。市场繁荣时期,大家首先看到收入在快速增长,其次才注意到成本的快速增长;但在市场下行时期,大家首先看到成本不断增加,而收入陷入停滞或下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用逆向思维:优先考虑提升收入,保证稳定的现金流入,再控制成本。
之所以把收入放在成本前面,是因为在困难时候,控制成本其实是向企业内部寻求解决之道,必然触及人力成本,降低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而优先提升收入,强调向企业外部,也就是市场寻求解决方案,反而能够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任正非在华为困难时期,提出“过冬论”,也是优先提升收入,再来降低成本。